每天早晨踏出第一步時,是否感覺腳根刺痛?長時間站立後,是否足底隱隱作痛,影響日常活動?這些症狀可能是足底筋膜炎的徵兆,足底筋膜炎該看哪一科?要多久才會好?本篇將帶您深入了解足底筋膜炎的症狀、成因、診斷方式,並提供治療選擇與日常舒緩建議,幫助您遠離疼痛,重拾健康步伐。
什麼是足底筋膜炎?
足底筋膜炎(Plantar Fasciitis)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疾病,主要是由於足底筋膜過度使用或反覆拉扯而引發的炎症,導致腳跟疼痛。足底筋膜是一條堅韌且富有彈性的結締組織,類似韌帶,從腳跟骨(跟骨)延伸至腳掌前端,支撐足弓並在行走、跑步或站立時提供緩衝與穩定功能。這條筋膜在步行時可吸收壓力並分散衝擊力,維持足部正常運作。
當足底筋膜因過度使用、反覆拉伸或受到其他外力損傷時,可能產生微小撕裂,導致炎症和腫脹,進而引發足底筋膜炎。這種情況會導致足部不適或疼痛,尤其在行走、站立或腳部活動時更加明顯。大多數情況下,足底筋膜炎僅影響單側足部,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同時影響雙腳。
根據中華民國癌症患友協會的資料指出,足底筋膜炎在一般人群中的盛行率約為10%至15%,其中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同時影響雙足;然而,目前台灣尚無正式的統計數據,但根據各醫院骨科及復健科門診的觀察,國內罹患足底筋膜炎的人數有增加的趨勢。此外,在跑步愛好者中,足底筋膜炎的發生率更高,約佔跑步傷害的10%。 <可參考:Plantar fasciitis in athletes: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. A systematic review>
足底筋膜炎的症狀和原因
足底筋膜炎有哪些症狀?
足底筋膜炎最明顯的症狀是腳跟疼痛,這種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踏出第一步時最為劇烈,醫學上稱為「首步痛」(first-step pain),或在長時間靜止後開始行走時加劇。隨著活動的進行,疼痛可能會有所緩解,但在長時間站立或運動後可能再次出現。
此外,患者可能會感受到足弓(plantar arch)部位的疼痛,這種不適感可能延伸至整個足底(plantar surface),影響行走時的穩定性與舒適度。足底的僵硬感也是常見的表現,特別是在早晨或久坐後起身時,足部可能感覺僵硬,並需要時間來適應行走。
另一個常見的症狀是腳跟周圍的腫脹,這通常是由於持續的炎症反應(inflammatory response)所導致,可能伴隨觸壓時的疼痛感。部分患者還會感到跟腱部位的緊繃,特別是在伸展腳部或進行運動時,可能出現不適或拉扯感。這些症狀若未及時處理,可能會影響日常活動並導致病情惡化。
足底筋膜炎是哪些部位會疼痛?
足底筋膜炎通常會導致腳跟或腳底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,這種疼痛可能會隨著活動的類型或一天中的時間而有所變化。在早晨起床踏出第一步,或長時間坐下後站立時,腳底會感到明顯的疼痛,但通常在走動幾分鐘後會有所緩解。然而,這種疼痛可能會在靜止一段時間後再次出現,並且逐漸加重。
許多患者形容足底筋膜炎帶來的疼痛為持續性的隱隱作痛,影響日常活動,特別是在長時間行走或站立時,疼痛感可能會更加明顯。此外,當腳部承受壓力,例如行走、跑步或長時間站立時,可能會出現劇烈的刺痛或燒灼感(burning sensation),尤其在腳跟部位更為明顯。
運動或移動有時能夠暫時緩解不適,因為活動可以促進足底筋膜的柔軟度並減少僵硬感。然而,當運動結束或休息時,疼痛往往會再次加劇,使患者在靜止後感受到更強烈的不適。因此,足底筋膜炎的疼痛往往呈現出一種循環模式,隨著活動與休息交替而變化。
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
足底筋膜炎的發生通常與長時間的足部壓力或反覆受力有關,任何可能刺激或損傷足底筋膜的因素,都可能引發炎症與疼痛。長時間站立工作是常見的誘因,尤其是從事需要持續站立的職業(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),例如教師、服務業或工廠作業員,這些情況會使足底筋膜長時間承受壓力,進而引發不適。
運動亦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之一,特別是在堅硬的表面,如倉庫地板、人行道或運動場地進行鍛鍊或工作時,足底無法充分緩衝衝擊,容易造成筋膜勞損。如果在運動前未適當伸展或熱身,筋膜缺乏彈性,突然的負荷可能導致微小撕裂並引發炎症。此外,穿著缺乏足弓支撐的鞋子,例如人字拖、平底鞋或過於柔軟的運動鞋,無法為足底提供適當的支撐,長期下來也會增加足底筋膜的壓力,導致炎症的產生。在家中習慣赤腳行走或站立,尤其是在硬地板上,可能讓足底筋膜在缺乏保護的情況下直接承受壓力,進而造成傷害。
除了外在因素,一些健康狀況也會增加罹患足底筋膜炎的風險。例如,高足弓腳或扁平足的足部結構異常,會使足底筋膜承受異常壓力,影響其正常功能並容易導致發炎。此外,肥胖或短時間內體重迅速增加,會對足底施加過多負荷,使筋膜無法適應,進而引發疼痛與不適。
足底筋膜炎的診斷與治療
足底筋膜炎看哪一科?
當出現足底筋膜炎相關症狀,例如腳跟疼痛、足底僵硬或行走困難時,建議優先至復健科(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)就診。復健科醫師專門處理肌肉骨骼系統(musculoskeletal system)問題,透過詳細的臨床評估,確認病因並提供適合的非手術治療方案。復健治療的重點在於透過 、運動訓練及輔具使用,幫助患者減輕疼痛、增加足部柔軟度與肌力,進而恢復正常步態與日常活動能力。
復健治療的方法包括伸展與強化運動、超音波治療(ultrasound therapy)、電療(electrotherapy)、熱敷(heat therapy)、冰敷(cryotherapy)以及使用足弓矯正鞋墊,這些方式能有效緩解足底筋膜的壓力,促進組織修復並減少復發風險。在復健科的專業指導下,患者可逐步改善症狀,並降低未來病情惡化的可能性。<延伸閱讀:Additive effect of therapeutic ultras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plantar fasciitis: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>
如果病情較為嚴重,或合併其他足部結構問題,復健科醫師也可與骨科醫師合作,提供更全面的診斷與治療。因此,若出現足部不適,應及早至復健科進行評估,以確保病情獲得適當處理,並恢復足部健康。
如何診斷足底筋膜炎?
醫師診斷足底筋膜炎通常依靠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。在診斷過程中,醫師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症狀,例如疼痛的位置、嚴重程度及疼痛發作的時間,如是否在晨起或長時間站立後加劇。患者應準確描述日常活動中疼痛的變化,以便醫師全面了解病情並評估可能的誘發因素。
在身體檢查方面,醫師會仔細檢查患者的足部,透過輕壓足底筋膜,特別是腳跟與足弓區域,以確認是否有壓痛點或炎症的跡象。此外,醫師可能要求患者進行特定的足部動作,以評估疼痛程度及步態是否受到影響。小腿肌肉及跟腱的柔軟度也可能納入檢查範圍,因為這些部位的緊繃可能會加重足底筋膜的壓力。
若有需要,醫師可能進一步安排影像學檢查,以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足部疼痛的疾病,例如壓力性骨折、跟骨骨刺或神經壓迫。X射線可幫助確認骨骼異常,如骨刺的存在;超音波則可顯示足底筋膜的發炎或撕裂情況;而核磁共振(MRI)則可提供更精細的影像,評估筋膜組織的健康狀況並排除其他潛在病變。<延伸閱讀:Imaging of plantar fascia disorders: findings on plain radiography, ultrasound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>
透過這些綜合診斷方式,醫師能夠準確確認足底筋膜炎的存在,並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,幫助患者減輕疼痛,恢復正常活動,並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法
足底筋膜炎通常可以透過居家護理和非處方(OTC)藥物來緩解症狀並改善不適。早期的治療重點在於減輕疼痛、減少發炎並提供足部適當的支撐,以幫助足底筋膜恢復正常功能。
醫師可能會建議多種緩解方法,包括適當的休息、冰敷、伸展運動以及穿著支撐性良好的鞋類或矯正鞋墊,以減輕足底的壓力。
足底筋膜炎常見的治療方法
治療方法 | 說明 |
非處方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| 使用如阿斯匹靈、布洛芬和萘普生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(NSAIDs)來減輕疼痛和發炎,但未諮詢醫師前,不應連續使用超過 10 天。 |
休息 | 停止參與會加重足底筋膜炎的活動,建議至少休息一週,以促進筋膜的恢復。 |
冰敷足部 | 每天兩次,每次 10 至 15 分鐘冰敷足部。可使用冷凍水瓶並用薄毛巾包裹,沿著足底滾動以按摩並減輕發炎。 |
穿支撐鞋 | 穿著堅固且具有良好緩衝的鞋子,避免穿著無足弓支撐的涼鞋或拖鞋,並避免赤腳行走。 |
矯正器或鞋墊 | 在鞋內添加鞋墊以提供額外足弓支撐,醫師可能建議使用市售鞋墊或根據個人足部形狀訂製矯正器。 |
固定 | 穿戴步行靴(步行石膏或氣動凸輪助行器)數週,以固定腳部並減少足底筋膜的壓力。醫師將指導穿戴時間。 |
按摩和伸展 | 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會教導適當的足部與小腿伸展與按摩的技巧,以減輕緊繃並促進恢復。 |
皮質類固醇注射 | 透過在足底筋膜注射皮質類固醇(如潑尼松)來減少炎症,緩解疼痛。 |
高濃度血小板血漿(PRP) | 注射富含血小板的血漿,以促進足底筋膜的修復與癒合。 |
體外脈衝活化技術(EPAT) | 透過衝擊波療法應用聲波來增加足底筋膜的血流量,加速癒合過程。 |
經皮針跟腱切斷術 | 醫師利用針頭刺入足底筋膜,促進血液循環,刺激足底筋膜的自我修復能力。 |
足底筋膜炎多久會好?
足底筋膜炎的恢復時間因個人體質、病情嚴重程度以及治療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。大多數患者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,通常可在數週至數個月內逐漸恢復。
急性足底筋膜炎,如果及早發現並進行適當的休息與治療,例如冰敷、使用適當的鞋墊、避免高強度活動,通常在6至8週內可顯著改善。
慢性足底筋膜炎,若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,則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復原,通常需要3至6個月或更長的時間。此時,患者可能需要透過物理治療、運動訓練、輔具輔助,甚至較為積極的治療方式(如震波治療或注射療法)來加速恢復過程。
<延伸閱讀:烏龜頸矯正怎麼做?物理治療、改善方式一次看>
結語
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常見且可透過適當治療獲得良好改善的足部疾病。透過精確的診斷與個別化的治療,大多數患者都能有效緩解症狀並恢復正常活動。在診斷過程中,醫師需排除其他可能影響足部的骨骼、軟組織或神經系統疾病,以確保採取最合適的治療策略。治療的核心在於調整生活型態,避免可能加重病情的風險因素,並適當使用輔具以提供足部支撐。藥物治療雖能幫助緩解症狀,但應謹慎使用,並注意潛在的副作用。若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仍未見明顯改善,則可考慮進一步採用震波治療或手術,以促進長期的功能恢復並改善生活品質。
足底筋膜炎對日常生活與工作可能產生顯著影響,且根據疼痛的位置不同,治療方式也需作相應調整。當出現腳跟疼痛或其他持續不適時,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診斷與治療,以防止病情惡化為慢性問題,並幫助雙腳恢復健康,維持穩定的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。新北三重 潤生復健科診所 擁有專業的醫療團隊,提供完整的診斷與治療方案,針對個別需求制定專屬計畫,幫助您重拾健康步伐。三重、蘆洲的朋友們,歡迎您致電洽詢,讓我們為您的足部健康提供最專業的照護。